開店分折必讀:店面選址、商圈分析流程圖完整解析

開店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掌握「商圈定位」與「正確選址」。無論你是計畫開咖啡廳、服飾店、美容業,還是餐飲業,市場定位、商圈調查、租金比例、損益兩平分析 都是決定店家能否長期存活的關鍵。以下將逐步解析完整流程,並搭配表格整理,協助創業者在實體開店前建立科學化決策基礎。


市場定位與產品定位:決定產業性質與客單價

在開店之前,必須先回答四個核心問題:

  1. 是否有實體產品:如果是餐飲業、美容業或零售業,多半屬於「高頻消費」;而精品、家電則屬於「低頻消費」。

  2. 產業性質:服務業需要重視地點與人流;零售業則需兼顧庫存與坪效;專業服務(如診所、補習班)更重視信任度與社區黏著度。

  3. 目標客群 (Persona):以年齡、職業、收入、生活習慣來定義。例如:上班族午餐需求 vs 學生族群平價消費。

  4. 客單價:餐飲約 NT$150~400、服飾店 NT$800~2000、美容美髮 NT$1000~3000。

定位比較表
指標高頻消費(餐飲、便利商店)中頻消費(美容、美髮、服飾)低頻消費(家具、精品)
消費週期每日/每週每月/每季每年
客單價150–400 元800–3000 元5000 元以上
選址重點人流量、交通便利社區黏著度、品牌形象展示空間、購物氛圍
商圈範圍500 公尺–1 公里2–3 公里全市甚至跨區
結論:定位明確後,才能進入下一步商圈分析,否則很容易陷入「好地點卻沒有對的客群」的誤區。
 

商圈調查與分析:人流、競品、人口結構

商圈調查是開店分析的核心,建議至少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1. 人流調查

    • 手動調查:於平日/假日、白天/晚上不同比例計數(例如每 15 分鐘記錄一次,持續 2–3 小時)。

    • 系統輔助:使用 「好店緣」「getchee」 等商圈數據平台,獲取人流熱區、移動軌跡、居住人口。

  2. 競品分析

    • 記錄競爭對手店數、價格帶、坪效、人潮狀況。

    • 分析是否有「需求未被滿足」的空隙,例如商圈內咖啡廳多為連鎖,可能缺乏特色小店。

  3. 人口結構

    • 查看政府公開數據(如內政部統計、區公所資料),掌握年齡層、戶數、平均所得。

    • 學區、上班族聚集地、住宅社區差異,會影響產品定價與營業時間。


開店選址分析:租金佔比與 Persona

選址是一個「租金與營收比例」的數學問題。

  • 租金佔比原則:一般建議租金佔營收的 10%–15%

    • 例如:若月營收目標為 NT$100 萬,租金應控制在 10–15 萬內。

  • Persona 配合地點

    • 學生族群:靠近學校、補習街。

    • 上班族:商辦區、捷運站出口。

    • 家庭客:社區型商圈、停車方便。

租金合理性檢測
  • 若租金超過 20%,即使人流再高,也容易陷入高壓營運。

  • 若租金低於 8%,需檢查是否人流不足或商圈成熟度不夠。


損益兩平分析:計算安全營收門檻

要避免「開店半年就收攤」,必須先計算 損益兩平點

公式:損益兩平點營收=固定成本÷(毛利率–變動成本率)損益兩平點營收 = 固定成本 ÷ (毛利率 – 變動成本率)

步驟:
  1. 固定成本:租金、人事、基本水電、設備折舊。

  2. 變動成本:原物料、包材、促銷。

  3. 毛利率:依產業不同,餐飲 60% 左右、零售 40% 左右、美容業 70%。

範例公式計算(以餐飲業為例):
  • 固定成本:NT$25 萬/月(租金 12 萬 + 人事 10 萬 + 水電雜支 3 萬)。

  • 毛利率:60%。

  • 變動成本率:30%。

計算:

25萬÷(0.6–0.3)=83.3萬

代表每月營收需達 83 萬元 才能損益平衡。


建立開店流程圖與 SOP

科學化的 SOP 可以避免「靠直覺開店」的風險。

標準開店流程圖
  1. 市場定位 → 2. 商圈調查 → 3. 損益計算 → 4. 選址簽約 → 5. 店面設計裝潢 → 6. 人員招募訓練 → 7. 開店行銷 → 8. 營運檢核

SOP 建議
  • 每日:盤點營收、人流、存貨。

  • 每週:檢視坪效、人事成本比。

  • 每月:檢討損益與租金比例,更新行銷策略。

  • 每季:調整產品組合、測試新客單價策略。


結語:開店必須以數據驅動決策

許多創業者失敗的原因,不是產品不好,而是忽略了「數字」:商圈結構、租金比例、損益計算。如果能依照本文步驟,從市場定位到損益分析,再建立 SOP,不僅能大幅降低開店風險,更能讓創業走得長遠。

開店分折特別注意的事項
  1. 市場定位要清楚,不要模糊客群

    • 開店前一定要確認產業性質、是否有實體產品、客單價範圍。

    • 如果沒有先定義 Persona(目標客群),就算地點再好也可能吸引不到對的人。

  2. 商圈分析要用數據,而非憑感覺

    • 人流調查要分平日/假日、白天/晚上,避免只看單一時間。

    • 善用「好店緣」、「getchee」等工具,搭配手動調查,避免資訊落差。

    • 競品數量與人口結構是決定營運模式的關鍵。

  3. 租金比例是存活關鍵

    • 租金佔營收不可超過 15%,否則獲利壓力過大。

    • 若租金低於 8%,需檢查是否人流不足、商圈尚未成熟。

  4. 損益兩平分析必做,避免盲目樂觀

    • 在簽約之前就要計算「每月最低營收門檻」。

    • 固定成本(租金、人事、水電)+ 變動成本(原物料、促銷)要分清楚。

    • 若發現損益兩平點過高,代表風險大於機會。

  5. SOP 是營運穩定的保護網

    • 開店不是一次性的決策,而是持續性的數據檢核。

    • 每日看營收、人流;每月檢視損益與租金比例;每季調整產品組合。

    • 沒有 SOP 的店,通常撐不過市場變動。


👉 簡單來說:

  • 先定位 → 再分析商圈 → 確認租金比例 → 損益計算 → 建立 SOP,每一步都不可跳過。

  • 真正要避免的風險就是「地點太貴、客群不對、數字沒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