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稅試算新北完整指南:稅率、地價稅試算與鄰近縣市比較
房屋稅與地價稅是台灣民眾最常面臨的兩項地方稅,新北市更因為人口密集、住宅多元,成為房屋稅負擔關注的焦點。不論是 新北市房屋稅試算、新北市房屋稅稅率,或是搭配 新北市地價稅試算、新北市地價稅稅率,民眾都希望能在繳稅前清楚了解應繳金額。本文將整理新北市的房屋稅試算方式、與台北市、桃園市等地比較,並提供 新北市地價稅查詢的重點資訊,讓民眾能快速掌握繳稅規則與節稅要點。
新北市房屋稅試算方式
新北市政府稅捐稽徵處提供「線上房屋稅試算系統」,納稅人輸入房屋的建材、樓層、面積等條件後,即可估算應繳稅額。需注意此數據僅供參考,實際繳納金額仍以繳款單為準。
房屋稅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 = 房屋課稅現值 × 稅率
房屋課稅現值 = 核定單價 × 面積 × (1 - 折舊率 × 折舊年數) × 路段率
其中:
核定單價:依建材與建築結構決定。
折舊率:每年遞減,反映建物老舊程度。
路段率:依房屋所在街路等級調整。
新北市房屋稅稅率一覽
新北市的房屋稅稅率,依房屋用途不同而有差異。
房屋用途 | 稅率(最低) | 稅率(最高/囤房稅後) | 備註 |
---|---|---|---|
自住住宅 | 1.2% | 1.2% | 僅限1戶,且須設籍本人或直系親屬 |
住家用(非自住,出租/空屋) | 1.5% | 3.6% | 依戶數遞增:2戶以上 2.4%,3戶以上 3.6% |
公益出租人出租住宅 | 1.2% | 1.2% | 須符合公益出租人資格 |
非住家用(商業、診所、事務所) | 3% | 5% | 依使用類別與核定而定 |
📌 重點提醒:新北市議會已通過「囤房稅」,2025年起針對 非自用住宅,依持有戶數加徵,若擁有3戶以上,稅金負擔將大幅提升。
房屋稅繳納時間
繳納期間:每年 5月1日至5月31日
繳納方式:臨櫃繳納、ATM 轉帳、信用卡、行動支付、線上繳稅服務皆可完成。
若逾期繳納,將依比例加計滯納金,最重可達 15%。
溫馨提醒:現在稅務機關還沒開始寄發補繳單,趕緊補繳已漸少罰則。
新北市地價稅試算與稅率
房屋稅以「建物」為課徵對象,地價稅則針對土地課徵。
地價稅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 = 公告地價總額 × 稅率
新北市地價稅稅率依使用別不同:
自用住宅用地:2‰
一般土地:10‰~55‰
公共設施保留地:6‰
民眾可透過 新北市地價稅查詢系統,輸入地號或地段,即可得知公告地價及預估稅額。
桃園房屋稅試算與台北市房屋稅比較
許多新北市民會同時關注 桃園房屋稅試算 或 台北市房屋稅試算,以下整理三地的差異:
縣市 | 自住房屋稅率 | 非自住房屋稅率 | 非住家用(營業) | 特色政策 |
---|---|---|---|---|
新北市 | 1.2% | 1.5%~3.6%(囤房稅適用) | 3%~5% | 2025年起強化囤房稅制度 |
台北市房屋稅試算 | 1.2% | 1.5%~4.8% | 3%~5% | 囤房稅最高達4.8% |
桃園房屋稅試算 | 1.2% | 1.5%~3.6% | 3%~5% | 與新北相近,但房價及公告現值基準較低 |
👉 結論:
台北市的房屋稅率最重,尤其非自住房屋囤房稅可達 4.8%。
新北市與桃園市相對接近,但新北市房價與公告現值基準較高,因此稅金負擔通常比桃園更重。
房屋稅與地價稅的差異
項目 | 房屋稅 | 地價稅 |
---|---|---|
課徵對象 | 建物(房屋) | 土地 |
計算基礎 | 房屋課稅現值 | 公告地價 |
繳納時間 | 每年 5月 | 每年 11月 |
影響因素 | 建材、樓層、折舊、路段率 | 公告地價、用地性質 |
常見優惠 | 自住減免、公益出租人 | 自用住宅用地優惠稅率 |
節稅建議
確認自住資格:若符合條件,應申請自住住宅稅率 1.2%,避免被課以 1.5%以上。
公益出租人申報:出租給弱勢族群,可申請 1.2% 優惠稅率。
留意囤房稅門檻:若名下持有多間非自用住宅,應規劃買賣或過戶,以降低稅率上升的風險。
善用線上試算系統:在繳稅前先透過 新北市政府稅捐稽徵處試算工具,掌握大概金額,避免臨時負擔過重。
- 三間以上房屋過多的還是請專業的會計師或地政士協助喔!!
總結
新北市房屋稅試算 依「房屋課稅現值 × 稅率」計算,自用住宅 1.2%,非自住 1.5% 起,並隨戶數調升。
新北市地價稅試算 則以公告地價為基準,自用住宅僅 2‰,一般土地最高可達 55‰。
與 台北市房屋稅試算 相比,新北市稅率雖略低,但因公告現值高,整體稅金差距不大;與 桃園房屋稅試算 相比,新北市稅負偏重。
民眾應善用 新北市地價稅查詢 與 試算系統,並檢視是否能申請自住或公益出租人資格,以減輕負擔。
透過清楚掌握稅率與試算公式,民眾在面對每年 5 月的房屋稅與 11 月的地價稅,就能更有準備,避免因「囤房稅」或地價上漲而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