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建築能效:建築能效評估解析與未來趨勢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111年1月1日起正式推動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並以「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EEWH-BERS)」作為依據,逐步導入我國建築產業的節能評估與管理工具。最新的建築能效評估手冊2024將自114年7月1日正式實施,申請人可於新制上路前,自願採用新版標準,以便提前因應未來的法規要求。
建築能效標示制度與能效等級
建築能效標示制度被視為目前國際間公認最精確且有效的能源管理工具。內政部以建築能效等級作為評定基準,將等級劃分為1至7級:
建築能效一級:代表最佳能效表現,建築物耗能最低,達到節能建築的最高標準。
建築能效七級:則為最耗能的狀態,需要優先改善。
等級的數字越小代表越節能,數字越大代表能效較差,這套分級制度讓民眾及業界能快速判斷建築物的能源效率,並可作為綠建築設計與改造的重要依據。
綠建築標章與候選建築能效證書的關聯
我國的綠建築政策分為候選綠建築證書與綠建築標章兩個層級:
候選綠建築證書:多為新建或規劃中建築物,鼓勵設計階段即導入節能理念,帶動公有建築先行示範,再引導民間跟進。
綠建築標章:須為既有合法建築物或已取得使用執照的建築,並通過各項評估指標,才可獲頒獎章。
對應到建築能效制度,內政部也設有候選建築能效證書,讓尚未完成的建築可先行取得能效表現的認證,提升市場信任度與投資價值。
建築能效評估手冊的版本演進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針對能源管理的需求,持續更新建築能效評估手冊(BERS),以符合國際趨勢與我國淨零政策。
以下整理各版本重點:
版本 | 公布年份 | 實施日期 | 特點與重點修訂 |
---|---|---|---|
2022版 建築能效評估手冊 (BERS) | 2021/12 | 111年1月1日 | 首度將新建建築能效系統 BERSn與既有建築能效系統 BERSe納入,並建立能效等級分級制度(1~7級)。 |
2024版 建築能效評估手冊 (BERS) | 2023/11 公告 | 114年7月1日 | 在2022版基礎上修正: 1. 精進新建建築能效評估系統 (BERSn) 2. 強化既有建築能效評估系統 (BERSe) 3. 增訂既有建築能效專家評估制度,提升既有建築改善效益。 |
新版手冊提供更完整的工具,讓業界可精準掌握建築能源使用效率,並作為建築能效法規未來強制化的重要依據。
內政部建築能效政策的目標:邁向2050淨零建築
內政部明確提出,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是我國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重要策略之一。未來的新建建築,若要達到「近零碳建築(Net Zero Building)」標準,需透過以下方式:
提升建築能效等級,至少節能50%。
其餘用電量透過再生能源彌補,實現碳中和。
對既有建築則透過BERSe及專家評估系統,逐步提升能效並導入節能改造。
這不僅符合國際趨勢,也能提升居住環境的舒適性與健康性。
建築能效標示與市場價值
對開發商、投資人及使用者而言,建築能效標示不僅是法規要求,更是建築價值的加分項:
對建築開發商:能效一級建築代表更高的市場競爭力,有助銷售與招商。
對投資人:能效等級清楚標示,降低投資風險。
對使用者:能效高的建築能降低長期能源支出,提升居住品質。
因此,取得候選建築能效證書或達到高等級的能效標示,已逐漸成為建築市場的新標準。
2024版建築能效評估手冊的實務意義
新版建築能效評估手冊2024對於產業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面向:
設計階段更嚴謹
新建建築在設計時,需同時考量外殼隔熱、空調系統、照明效率等指標,避免完工後才發現耗能問題。既有建築改善機制
導入既有建築能效專家評估制度,提供更精細的改善方案,協助老舊建築逐步符合未來能效法規。產業鏈帶動效益
包含綠建材、節能設備、智慧能源管理系統等,將因能效制度而形成龐大需求,帶動綠色經濟發展。
結語:建築能效制度是邁向永續建築的必經之路
內政部推動的建築能效評估手冊(BERS)與建築能效標示制度,不僅是行政規範,更是我國邁向淨零建築2050願景的核心工具。
從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到建築能效標示,再到建築能效法規逐步落實,這一系列措施不僅影響建築產業,更與全民生活息息相關。
未來,隨著建築能效一級成為新標竿,候選建築能效證書與綠建築標章將會是市場的基本門檻,建築業者唯有提前因應,才能在新一波的建築能效政策下,立於不敗之地。
明確區分出「建築能效評估手冊(BERS)」中與建築及室內設計效能相關的要求與標準。
以下是整理後的重點說明(依照實務評估邏輯分為五大面向):
一、外殼設計效能(建築設計層面)
核心目標: 減少建築外殼的熱負荷,提高自然節能效率。
主要評估指標與標準:
外牆與屋頂熱傳導係數(U值) — 須低於手冊規範值,以降低熱滲入。
窗戶日射熱取得率(SHGC值) — 控制玻璃穿透太陽熱的比例。
外遮陽設計 — 評估遮陽板、百葉、格柵等設計能否有效降低冷房負荷。
外殼氣密性與隔熱材料使用 — 應符合建築能效法規及BERS分級標準。
👉 影響層面:
這部分主要與建築師及外觀設計單位相關,決定建築本身的能耗基礎,直接影響能效等級(1~7級)。
二、空調與通風效能(機電設計層面)
核心目標: 提高冷氣系統運轉效率,降低電力消耗。
主要評估指標與標準:
空調系統能源效率比值(COP值、EER值) — 需符合BERS手冊設定基準。
新風與回風比例控制 — 透過感測器與控制系統,避免過度通風造成耗能。
節能空調設備配置 — 包含變頻壓縮機、高效率風機與熱回收系統。
自然通風比例 — 評估建築平面與窗戶開口是否能達到有效自然對流。
👉 影響層面:
這是建築機電顧問與室內設計規劃的重要評估項目,尤其在大型商辦或集合住宅中,是建築能效一級的重要關鍵。
三、照明與室內設計效能(室內設計層面)
核心目標: 透過照明與空間設計降低能耗,同時維持舒適光環境。
主要評估指標與標準:
照明功率密度(LPD值) — 每平方公尺照明耗電量應低於手冊規範。
照明控制系統 — 應導入感應式、調光或時控系統。
採光設計 — 評估自然光利用率與人工照明比例。
反射材質與顏色使用 — 明亮牆面、低吸光地板可提升照明效率。
👉 影響層面:
由室內設計師主導,屬於建築能效標示中最能透過設計改善的部分,直接影響評估系統中的「室內環境與能源使用」分項分數。
四、設備與能源管理效能(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內指標)
核心目標: 利用智慧化控制與監測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主要評估指標與標準:
能源監測系統 — 建築應具備即時能源使用監控(BEMS或EMS系統)。
可再生能源設置比率 — 評估太陽光電、太陽能熱水、風能等應用。
用水節能與再利用系統 — 雨水回收、灰水再利用亦屬能效評估範圍。
智慧化管理介面 — 可自動調整照明、空調運作時段,達節能控制。
👉 影響層面:
屬於建築自動控制系統(BAS)與機電整合的專業範疇,常見於大型開發案或公有建築。
五、既有建築改善與評估制度(BERSe與專家評估系統)
核心目標: 協助既有建築進行節能診斷與性能提升。
主要評估方式與標準:
既有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e) — 針對既有建築的設備、外殼與操作模式進行分級評估。
既有建築能效專家評估制度 — 由內政部認證專家審查,提出改善建議與模擬結果。
節能改善比率評估 — 若節能提升達一定比例,可申請候選建築能效證書。
👉 影響層面:
此制度主要針對老舊建築改造,提供節能診斷依據與後續改善方向,為2050淨零建築轉型的重要基礎。
總結:建築與室內設計能效的整合關鍵
項目 | 對應領域 | 主要影響能效分項 | 核心設計重點 |
---|---|---|---|
外殼設計效能 | 建築設計 | 外殼熱負荷、隔熱性能 | 材料導熱係數、窗牆比 |
空調與通風效能 | 機電設計 | 冷房能耗、風量效率 | 空調EER/COP、通風控制 |
照明效能 | 室內設計 | 照明能耗、舒適光環境 | 採光設計、調光控制 |
能源管理 | 智慧建築系統 | 整體能源效率 | BEMS系統、再生能源配置 |
既有建築評估 | 節能改造 | 維運與改善成效 | BERSe專家評估制度 |
結論:
在內政部的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中,建築設計、室內設計與能源管理三者缺一不可。
從外殼隔熱、空調效率到照明控制,每一個設計細節都會反映在建築能效等級中。若要達到建築能效一級或取得候選建築能效證書,設計單位必須同時滿足:
外殼節能性能
機電效率
室內照明與通風優化
智慧能源管理整合
這些指標與標準共同構成台灣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的核心精神,也是未來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效能評估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