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中樓法規全解析:合法夾層申請、挑高設計限制與違建風險一次看懂

在台灣購屋或裝潢時,許多人會考慮打造「樓中樓」或「夾層」來增加使用空間。但必須特別注意,樓中樓法規對於高度、面積與合法性都有明確規範,若未符合規定,很可能被認定為樓中樓違建,甚至影響未來轉售與安全。


樓中樓與夾層差別:先理解法規定義

在討論合法與否前,先釐清「樓中樓」與「夾層」的差異:

項目樓中樓夾層
定義建商在建造時就設計完成,屬於永久建築結構夾於樓地板與天花板間的空間,多見於後加裝
法規限制樓層高度不得超過 6 公尺,並於建照與使用執照中註記面積不得超過該層樓地板的 1/3 或 100 平方公尺
合法性屬於合法建築,能登記產權若後來施工未申請,多屬於違建
適用位置通常僅限一樓或頂樓僅能設於一樓或頂樓,並與主體同時施工

👉 簡單來說,樓中樓是合法夾層的一種,但必須建商於施工時一併完成;若是屋主後續自行加建,通常會被認定為夾層違建


樓中樓法規重點:高度與面積限制

依據《建築技術規則》,樓中樓及夾層需符合以下規範:

  1. 樓中樓高度

    • 樓中樓設計建議挑高 4.2 米以上才適合。

    • 扣除樓板厚度(約 10 公分)與管線層(約 10 公分),上下樓層仍需保留至少 2 公尺淨高,才能讓成人自然站立。

    • 若樓層高度超過 6 公尺,則會被視為另一樓層,而非樓中樓。

  2. 夾層面積限制

    • 夾層總面積不得超過該層樓地板面積的 1/3100 平方公尺(以較小者為準)。

    • 超過規範就會被視為新增一層樓,需重新申請建照。

  3. 位置限制

    • 合法夾層僅能設於一樓或頂樓

    • 並且須與房屋主體同時施工,不得於取得使用執照後再行加建。


挑高6米樓中樓合法嗎?

許多民眾購屋時會看到「挑高6米」的廣告,但要注意:

  • 若建商原始設計即有規劃樓中樓,並在建照與使用執照上註記,此時的樓中樓就是合法的。

  • 但若購屋後屋主自行隔出上下兩層,則會因為違反夾層法規而被認定為樓中樓違建

✅ 合法情況:挑高6米空間 → 建商設計、申請建照、於圖面標示。
❌ 違法情況:屋主後來隔出兩層 → 未申請合法夾層,屬違建。


合法夾層申請流程

若想確認或申請合法夾層,流程如下:

  1. 建商施工階段

    • 於建照申請時註記夾層,並於藍圖上標示平面圖。

    • 夾層面積須計入總樓地板面積,納入容積率計算。

  2. 購屋檢查

    • 查看房屋謄本與建築使用執照,是否有記載「複層住宅」或「夾層」。

    • 若無記載,但屋內有夾層,極可能是違建。

  3. 後續申請困難

    • 已經建好的成屋,幾乎無法再申請夾層合法化。

    • 僅部分「既存違建」(例如台北市 84 年前頂樓加蓋)有例外條款,但樓中樓幾乎不適用。


樓中樓缺點與禁忌:買前一定要注意

雖然樓中樓能增加使用坪效,但仍存在一些缺點與居住禁忌:

  1. 樓中樓缺點

    • 壓迫感:若樓高不足 4.2 米,二樓淨高可能不足,成人會感到壓迫。

    • 通風差:上層空氣容易悶熱,冷氣耗電更高。

    • 安全疑慮:若施工不良,結構承重不足,存在坍塌風險。

    • 轉售困難:違法夾層會影響房屋價值,銀行估價也會打折。

  2. 樓中樓禁忌(風水與實務)

    • 樓梯對門:進門就見樓梯,被認為財氣外洩。

    • 床位壓梁:若二樓挑高不足,容易形成「壓梁煞」。

    • 廁所在樓下,床在樓上:被認為有影響健康的風水禁忌。


樓中樓合法與違建比較

以下表格整理出常見的樓中樓合法與違建差異:

項目合法樓中樓違建樓中樓
施工時間建商施工階段一併完成屋主後續自行加建
是否登記可於產權謄本記載無法登記,屬於未報備
面積限制不超過該層 1/3 或 100 平方公尺常見超過規範,違反法規
影響合法登記,可正常貸款、轉售被查報拆除,影響轉手價值
法規依據建築技術規則、建管處審核無合法依據,屬違建

6米樓中樓設計建議

若想在合法範圍內打造舒適的樓中樓,以下設計要點值得參考:

  • 建議樓高 4.2 米以上,避免壓迫。

  • 上下層高度各 2 公尺,讓生活動線舒適。

  • 樓梯設計採用旋轉或靠牆直梯,避免佔用過多空間。

  • 避免封閉式隔間,採用開放設計或玻璃欄杆,增加通風採光。


結論:買樓中樓前一定要確認合法性

總結來說,樓中樓與夾層雖能增加空間,但必須符合台灣建築法規

  • 合法夾層僅能設於一樓或頂樓,且面積不得超過 1/3 或 100 平方公尺。

  • 樓中樓高度建議 4.2 米以上,超過 6 米則會被視為另一層樓。

  • 購屋前務必檢查建築使用執照,確認是否有「樓中樓」或「夾層」註記,避免買到違建。

若忽略這些法規限制,不僅可能面臨拆除風險,還會影響房屋轉售與貸款價值。建議在規劃或購屋前,務必先諮詢專業建築師或不動產顧問,確保居住品質與合法性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