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空間在地化:打造更具文化與效能的工作環境
在當今企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辦公空間在地化」已成為提升員工歸屬感、強化企業文化與提升效率的重要策略。所謂「辦公空間在地化」,即是指將辦公空間(office)設計、佈局與使用習慣,結合所在地區文化、員工需求、業務型態,並串接國際化語言(如英語)元素,使企業辦公環境既具在地特色、又具國際視野。本文將深入探討辦公空間在地化的具體應用,包括各種空間類型的英文詞彙與會話實用語句(如 辦公室茶水間英文、會議室英文縮寫、飯店交誼廳英文、辦公室隔間英文、工作區英文、飯店茶水間英文、辦公室英文會話等),並整理比較表格,協助企業在台灣打造兼具在地化與全球化的辦公場域。
為什麼辦公空間要「在地化」?
首先從趨勢面、功能面與文化面來看,在地化辦公空間的重要性。
趨勢變化:後疫情時代,「混合辦公」與「彈性工作」已成常態。根據報告指出,亞太地區企業正將辦公環境重新想像為能同時支援線上/線下、社群/個人工作的多元場域。cbre.com
功能需求:不同工作型態(團隊協作、專注作業、非正式交流等)需要不同空間。有效的空間佈局可提升生產力與員工滿意度。snaptrude.com+1
文化/品牌塑造:當辦公空間承載在地文化語境、員工日常化需求、並融合國際化語言(如英語空間詞彙、會話),不僅提升員工參與感,也有助於吸引外籍人才、建立品牌形象。
在台灣,辦公空間在地化尤為關鍵。因為文化背景、語言使用、員工期待、建築樣式皆具在地特性;若空間設計一味照搬海外模式,可能忽略員工習慣、無法與日常生活連結。反之,透過在地化設計與英語詞彙結合,既尊重本地文化、亦提升國際化語境,對提升員工體驗與效率皆有助益。
辦公空間中常見的英文詞彙與會話整理
在設計與使用辦公空間時,掌握一些常用英文詞彙與實用句子可以提升交流效率、支援跨國團隊合作。以下按空間類型整理。
空間類型與英文詞彙
辦公室茶水間英文:tea room / pantry / micro-kitchen
飯店茶水間英文:可參考「hotel pantry / hotel tea room」(視情況而定)
飯店交誼廳英文:hotel lounge / hotel lobby lounge
辦公室隔間英文:cubicle / office partition
工作區英文:workspace / work area
會議室英文縮寫:大型會議室常用 Conference room (CR),小型會議室常用 Meeting room (MR)
飯店交誼廳與辦公交誼廳的詞彙可交叉應用,如 lounge、common area
辦公室英文會話:如 “Our company’s pantry is stocked every morning.”(我們公司的茶水間每天早上補貨)或 “Please wait at the reception.”(請在接待處稍候)
實用英語會話範例
“Let’s meet in the CR (Conference room) at 10:00 AM.”(我們10點在大型會議室開會。)
“I’ll grab coffee in the pantry before the meeting.”(會議前我去茶水間拿杯咖啡。)
“Employees can choose any available workspace today.”(今天員工可以自由選擇任何空閒的工作區。)
“Please wait at the reception for the visitor.”(訪客請在前台稍候。)
“We’ve converted a small area into a hotel lounge-style common area for informal discussions.”(我們把一小塊區域改造成飯店交誼廳風格的非正式討論空間。)
透過以上英語詞彙與句型,不僅可提升辦公場域的國際化形象,亦有助於員工日常交流。再進一步,若在在地化設計中融入這些詞彙,能讓空間更貼近員工使用習慣。
辦公空間在地化的具體應用與設計策略
以下我們分為「佈局設計」、「文化與品牌融入」、「空間功能優化」三大面向,說明如何將「在地化」落實至辦公空間。
佈局設計:根據在地習慣與多元使用情境
在佈局時,應考量台灣的建築特色、員工習慣、混合工作機制等。以下為設計要點:
不同使用類型分類:專注工作、團隊協作、非正式交流。研究指出,辦公空間若只提供單一開放式或隔間式佈局會影響效率。fohlio.com+1
彈性家具與可變隔間:例如採用可移動隔板、桌椅模組化設計,提升空間多功能性,使「工作區(workspace)」、「辦公室隔間(cubicle/office partition)」等可隨需求調整。yarooms.com
考量自然採光、動線、聲音控制:焦點空間(focus space)設計可減少干擾、提升專注。M Moser Associates
在地文化貼合:例如選用在地材質、色彩、甚至在「飯店交誼廳(hotel lounge)」風格的共享空間中,加入台灣在地元素(如木質紋理、綠意植栽、在地藝術裝飾)來強化在地感。
文化與品牌融入:讓空間成為文化載體
要讓辦公空間真正「在地化」,不只是場地配置,更包含品牌與文化的深植。做法包括:
教育員工使用英語與在地語言混合交流(如“tea room/茶水間”、 “meeting room/會議室”),提升國際化感同時貼近本地使用習慣。
共享空間融合社交與文化場景:例如在共享「飯店茶水間(hotel pantry / hotel tea room)」或「飯店交誼廳(hotel lounge)」式的休憩區,安排在地小點心、台灣風味飲品、地方設計美學,讓員工在歇息亦感在地連結。
空間命名與指引標示可中英對照:例如「Meeting Room-A(MR-A)」、「Pantry/茶水間」、「Lobby/大廳」。這樣既能滿足全球團隊協作,也尊重本地語言環境。
品牌故事與本地文化結合:在牆面、植栽、共享區域等加入本地歷史、在地藝術、團隊文化標語,使辦公場域不只是工作的地方,而是一種文化體驗。
空間功能優化:從英語詞彙串起流程與場域
結合英語詞彙與實用會話,可提升空間使用的流暢度與專業感:
在「辦公室茶水間(tea room / pantry)」設置清楚指示與功能區,如「Coffee Station」、「Snack Shelf」、「Microwave/微波爐」。員工可直接說: “I’ll heat it up in the pantry.”
會議室佈局:大型「Conference room (CR)」適合跨部門、跨國視訊會議;小型「Meeting room (MR)」則適合日常小組討論。在預約系統與標示上可採用 CR/MR 縮寫,提升效率。
工作區(workspace)與隔間(cubicle / office partition)設計:例如開放式工作區中以低隔板區分不同團隊,讓員工可說: “I’ll work at my cubicle this afternoon.”
在休憩或共享區域打造「hotel lounge-style」氛圍(飯店交誼廳英文:「hotel lounge」)來提升員工在地化與歸屬感:例如在「Lobby/大廳」或「Lounge」裝設咖啡吧、雜誌區、植栽、國內外英文合輯,員工會說: “Let’s grab a drink at the lounge.”
支援混合辦公模式:在設計中預留可預約的「workspace hot desk」、「MR」、「CR」空間,讓現場與遠端員工皆可無縫使用。根據調查,彈性工作需求正在改變辦公設計。cbre.com+1
比較表格:傳統辦公空間與在地化辦公空間之比較
為了讓讀者更清楚理解「傳統辦公空間」與「在地化辦公空間」之差異,以下整理一張比較表格:
項目 | 傳統辦公空間 | 在地化辦公空間 |
---|---|---|
空間佈局 | 單一模式為主(如全開放式或全隔間) | 多樣化佈局:開放/隔間/休憩區混合 |
空間命名與語言 | 多為本地語言或僅中文 | 中英對照:如 “Pantry/茶水間”、“MR/會議室” |
文化與設計氛圍 | 通用國際樣式,較少在地元素 | 結合在地材質、色彩、植栽、品牌文化與國際語境 |
功能支援 | 偏向傳統工作模式(坐辦公桌、固定座位) | 支援多種工作型態:專注、協作、休憩、彈性熱座使用 |
員工體驗 | 標準化、少差異化 | 強調歸屬感、文化參與、品牌認同、國際化視野 |
英語運用 | 少用或僅作基本標示 | 常用英語詞彙與日常會話(如 “CR/Conference room”、“workspace”) |
適應未來趨勢 | 靜態、固定 | 彈性設計、可變傢俱、支援混合辦公與移動工作型態 |
透過這張表格,可以一目了然看到在地化辦公空間在「文化融入」「語言運用」「功能多樣性」上的優勢。
台灣辦公空間在地化的關鍵考量(與實務建議)
針對台灣企業在落實辦公空間在地化時,有幾項關鍵考量與建議:
理解員工習慣與期望:台灣員工對於「休憩」「共享」「咖啡茶水間」的期望較高,可以在「tea room/pantry」設計中加入本地化飲品、茶點、友善交誼區域。
語言混用與國際化設定:若有外籍員工、跨國團隊或國際化策略,建議在空間標示、預約系統、會議室命名中採用中英對照。例如: “MR-B (Meeting Room B)/會議室 B”。同時員工亦可使用英文會話: “Let’s book the MR for 2 pm.”
規劃多用途空間:台灣企業可參考設計策略:將「飯店交誼廳(hotel lounge)」風格融入辦公內部休憩區,提供如聊天、小組討論、獨立作業等多場景。此設計可提升員工主動返辦公室的意願,符合「辦公室作為文化與社群中心」的趨勢。cbre.com
選用在地材質與美學:在地化不只是功能設計,也是視覺與感受設計。可融入台灣在地元素,例如用原木、竹子、植栽、自然光等,營造溫馨與在地歸屬。搭配英語標示與詞彙,實現「在地+國際」的雙重設計。
支援混合辦公與彈性使用:隨著遠距與彈性工作的普及,辦公空間需支援「非固定座位」「熱座使用」「預約工作區(workspace hot desk)」等。根據研究,辦公環境必須具備「彈性、多樣化」的能力以因應變化。
引入英語詞彙與會話習慣:在辦公室中,鼓勵員工使用如 “tea room/茶水間”、 “workspace/工作區”、 “cubicle/隔間” 等詞彙,並在日常會話中自然使用英文,提升語言環境國際化。同時,標示也可採英語縮寫(如 CR、MR)搭配說明文字,方便國際訪客或外籍員工。
結語
「辦公空間在地化」並非只是在外觀上加入在地元素,亦非簡單翻譯空間名稱,而是從佈局設計、文化融入、語言習慣、功能配置等多維度同步思考,打造符合台灣在地文化、員工習慣、企業品牌、全球視野的辦公環境。透過在地化設計,企業可提升員工歸屬感與文化參與度;利用英語空間詞彙與會話習慣,提升國際化語境與交流效率;而系統性規劃「office 茶水間 (tea room)」「conference room (CR)/meeting room (MR)」「workspace/cubicle (office partition)」等功能區域,則可強化空間的功能性與未來彈性。
「辦公空間在地化」設計的真實案例,每個案例都突顯如何將在地文化、語言、功能與國際化視野整合,值得作為參考。
1. Microsoft 亞洲 AI 研發中心 (台北)
此案位於台北信義區,由設計團隊以「Formosa(寶島)體驗」為概念,將台灣的自然地景、人文市集、山林竹林元素融入辦公設計中。 Space Matrix Blog
在「茶水間/pantry / tea room」設計中,有夜市招牌、漁港意象牆面等在地記憶,讓員工在休憩時即能感受台灣日常。 Space Matrix Blog
此設計支援多類型空間:從開放「工作區 (workspace)」、討論區到電話亭/phone-booth、團隊房(team rooms)與「大型會議室 (conference room)/會議室 (meeting room)」混合。團隊可說:「Let’s book the CR at 3pm.」
設計亮點:以在地材質(紅磚、竹紋、植栽)與國際化工作模式結合,強化員工對「這是我們的在地辦公室」的認同感。
適用教訓:若企業想打造「在地+國際」的辦公環境,可如上案在「辦公室隔間 (cubicle/office partition)」、「茶水間 (tea room/pantry)」等功能區加入在地視覺與材質語彙。
2. Warner Music Taiwan 辦公室 (台北信義)
位於台北信義區,由設計團隊 Bean Buro 打造,融合國際品牌辨識與台灣文化元素。 Office Snapshots+1
設計中包括「開放式廚房/kitchen」與共享「茶水間 (pantry)」區域、以及可變用途的「表演舞台 (stage)」或多功能社交區,強化員工與藝術家之間的交流。 Office Snapshots
在語言/詞彙應用上,可在「meeting room (MR)/會議室」、「tea room/茶水間」區域內以中英對照方式標示,提升國際化與在地化並存。
適用教訓:對於創意或娛樂業務的企業,除了「工作區 (workspace)」和「隔間 (cubicle)」的實用性外,還可重視「社交/休憩空間 (lounge/飯店交誼廳 hotel lounge-style)」,讓辦公室既是工作場所,也是文化與人際交流場域。
3. JLL 臺北辦公室
在「茶水間 (pantry)」與「辦公接待區 (reception)」設計中,靈感來自台北山脈輪廓、傳統窗格紋理、在地插畫呈現台灣風景與動植物。 Office Snapshots
空間由封閉式轉為開放式「工作區 (workspace)」加熱座 (hot-desk) 模式,減少隔間 (office partition) 並提升透明動線與協作機會。 Office Snapshots
適用教訓:企業若想轉型為彈性工作場域,可在「cubicle」設計比例下降的同時,加入在地化圖像、綠植、社交區域,以強化歸屬感。
4. 海港/船艙意象辦公室 — 高雄「Blue Bay 11」
此案示範「在地文化(高雄海港文化)+功能需求(彈性辦公)」的結合,適用於想展現城市特色與企業融合的場域。
適用教訓:對於位處海岸或港口城市的企業,設計可考慮利用當地地理/文化背景作為設計語彙,並在「茶水間 (tea room)/共享休憩區」中植入景象或材質,強化在地識別。
5. 建築外觀與整體場域案例 — CTBC Financial Park (台北南港)


這座辦公複合體在建築設計即融入「台灣傳統四合院/山字型連結體」概念,形塑三棟大樓空橋連結的格局,以「傳統與現代」並存。 維基百科
雖非單純辦公室室內案例,但其整體場域設計對於「辦公空間在地化」仍具啟示性,特別是在外部佈局、建築語彙與城市脈絡的融合。
適用教訓:企業若擇址於具地方特色的建築或園區,可利用建築本身的「在地語言」(例如中庭、水景、傳統屋形)作為內部空間設計的延伸,使辦公場域自帶文化與地理意識。
以上五個案例從「內部空間設計」到「建築/場域整體」皆涵蓋,適合用來作為參考架構,協助企業在台灣打造「在地化但具國際化」的辦公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