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覆率完整解析:定義、計算方式與台灣都市規定
綠覆率是都市計畫與建築規劃中極為重要的指標之一。簡單來說,綠覆率定義就是在一定範圍內(如建築基地、社區或整個城市),由綠色植被覆蓋的面積,佔總用地面積的百分比。這項指標能直接反映都市綠化程度,影響居住環境品質與生態永續發展,因此在台灣各地的都市計畫與建築技術規則中都有明確的規定。
綠覆率定義與重要性
根據《建築技術規則》與各縣市自治條例,綠覆率(Green Coverage Ratio, GCR)主要用於評估基地內的綠化程度。它的高低不僅影響居民生活舒適度,也與空氣品質、都市熱島效應改善及生態保護息息相關。
綠覆率定義:綠覆面積 ÷ 法定空地面積 × 100%
綠覆面積定義:指所有由植物枝葉覆蓋的地表面積,包括喬木、灌木、草地、花台、屋頂花園等。
法定空地:建築基地依法必須留設的空地。
綠覆面積計算方式
在進行綠覆率計算方式時,必須依據植栽種類及設計規範來換算綠覆面積,以下是常見計算基準:
喬木類:依《建築基地綠化設計技術規範》標準,每株喬木以一定覆蓋面積計算(如 25 平方公尺)。
灌木及蔓藤類:設計圖面積 × 150% 計算。
屋頂花園:覆蓋部分以二分之一計算。
觀賞性水池:面積 × 2/3 計算。
植草磚鋪面:面積 × 1/2 計算。
立面綠化(攀爬植物):以寬度與高度(3 公尺計)乘積計算。
📌 注意:計算綠覆面積時,不是計算樹穴或花台的硬鋪面,而是計算樹冠覆蓋的範圍,這是許多設計師常忽略的重點。
綠覆率計算公式
在各縣市的都市計畫規範中,普遍採用以下公式:
綠覆率(%)= 總綠覆面積 ÷ 法定空地面積 × 100%
舉例:
若基地面積 1000㎡,法定空地 400㎡,而基地內的綠覆面積(依規範計算後)為 240㎡,
則綠覆率 = 240 ÷ 400 × 100% = 60%。
這樣的結果即可判斷是否符合當地綠覆率規定。
建築技術規則綠覆率規定
台灣現行的《建築技術規則》對不同類型建築基地的綠覆率有不同要求,例如:
第一類建築基地:綠覆率 ≥ 70%
第二類建築基地:綠覆率 ≥ 60%
第三類建築基地:至少需保有 15% 綠地面積,並在確保容積率條件下,盡量減少建蔽率以增加綠化空間。
以下整理各類型規定比較表:
類別 | 綠覆率規定 | 特別注意事項 |
---|---|---|
第一類基地 | 70%以上 | 適用於住宅密度較低區域 |
第二類基地 | 60%以上 | 適用於中密度住宅或混合用途區 |
第三類基地 | ≥15%綠地 | 容積率、建蔽率需兼顧,鼓勵退縮留綠 |
台灣綠覆率現況:台北市與台中案例
台灣各大都市對綠覆率有不同的執行標準,其中以台北市綠覆率與綠覆率台中最具代表性。
台北市綠覆率:依 105 年頒布的《新建建築物綠化實施規則》,各類建築基地必須維持 40%~70% 綠覆率,並對屋頂花園、陽台綠化等計算方式有明確規範。
綠覆率台中:台中市針對都市更新與大型建案,規定必須配合生態綠化計畫,確保最低 30%~50% 的綠覆率,並透過綠覆率查詢系統監督執行。
這些規範的目的,不僅在於提升都市景觀,更是為了應對都市熱島效應、增加滯洪能力與改善空氣品質。
綠覆率計算喬木的重要性
在綠覆面積計算中,喬木往往扮演核心角色。依規範,每株喬木可依其樹冠幅員換算成固定的綠覆面積,常見標準為 25 平方公尺/株。
例如:
1 株成熟喬木 = 25㎡ 綠覆面積
10 株喬木 = 250㎡ 綠覆面積
因此在基地規劃時,多栽植喬木不僅能有效增加綠覆率,也能提升都市景觀與遮蔭效果。
綠覆率查詢與管理
目前台灣多數都市已建置 綠覆率查詢平台,透過衛星影像與都市計畫圖資,可以掌握社區與城市的綠化比例。例如:
台北市建管處:提供建築執照核發過程中的綠覆率審查。
台中市都發局:設有都市綠地 GIS 平台,可查詢區域綠覆情況。
這些數據不僅有助於政府監督建築開發,也能幫助市民了解生活環境的綠化程度。
綠覆率對都市永續發展的意義
高綠覆率對都市的影響涵蓋環境、生態與生活三大面向:
環境層面:降低都市熱島效應、改善空氣品質、減少噪音污染。
生態層面:增加生物棲地、維護都市生物多樣性。
生活層面:提升景觀美感、改善心理健康、增加公共休憩空間。
因此,各縣市政府均以建築技術規則綠覆率為基準,逐步提高新建建築的綠化要求。
結論
綠覆率是台灣都市規劃與建築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環境指標。從綠覆率定義、綠覆面積計算、綠覆率計算公式,到各縣市的綠覆率規定,都展現出台灣對都市永續的重視。
以台北市綠覆率與綠覆率台中為例,透過嚴格的規範與查詢系統,確保都市更新同時兼顧生態綠化,逐步提升生活品質。
未來,隨著氣候變遷與都市發展壓力加劇,如何透過合理的綠覆率計算方式與更有效的規劃,將成為台灣各地邁向永續城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