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處理流程圖】完整懶人包:醫院跌倒處理、跌倒評估工具與跌倒預防一次看懂

跌倒後第一時間應確認是否受傷或有異常疼痛,若懷疑骨折切勿隨意搬動,立即呼叫醫護人員處理,避免二次傷害。若無明顯嚴重外傷,可沿地板移動到穩固家具旁休息,使用冰敷減輕腫脹,每次10-15分鐘,一天數次,三天後可改熱敷幫助修復與循環。若症狀持續或加重,應盡速就醫檢查。

跌倒危險因子與高風險族群

長者跌倒風險隨年齡升高,每年約 30-40% 社區長者會跌倒,若曾發生過跌倒,隔年再跌倒機率高達 60%。根據跌倒危險因子評估量表(如 Morse 跌倒量表、STRATIFY、Hendrich II),主要風險因子包含:

  • 曾跌倒史

  • 下肢肌力不足

  • 平衡與行走不穩

  • 視力不佳

  • 使用易致跌藥物(鎮靜劑、降血壓藥)

  • 意識混亂或躁動

  • 環境因素(地板溼滑、照明不足)

運用 跌倒評估工具 能有效篩檢高危險群,提早介入防範。


常用跌倒評估工具比較表

以下整理目前台灣醫院常用的 老人跌倒評估量表比較表,便於照護機構、長照機構與居家照護快速對比使用:

評估工具評估項目適用場域特點
Morse 跌倒評估量表跌倒史、次要診斷、步態、用藥一般病房、急性病房操作簡單、敏感度與特異度適中
STRATIFY 量表跌倒史、視力、步態、轉位需求急性醫療機構預測急性病房跌倒風險
Hendrich II 量表意識狀態、抑鬱、步態各類醫療院所適合不同年齡層、項目易於觀察
Berg 平衡量表站立、轉位、步行、彎腰復健科、長照機構14 項功能性測試,量測平衡穩定性
Falls Behavioural Scale長者跌倒行為特徵社區/機構長者用於行為性預防評估

透過上述工具,可量化跌倒危險因子評估分數,配合護理措施與環境改善減少跌倒事件。


醫院跌倒處理流程(含跌倒處理流程圖)

在醫院內,發生跌倒後依以下 跌倒後處理流程

  1. 立即觀察與檢傷

    • 確認意識、呼吸、出血狀況

    • 若無法起身,固定現場,避免隨意移動

    • 若出血應壓迫止血,骨折疑慮應固定並呼叫急救

  2. 記錄事件

    • 當班護理人員需填寫意外事件報告單

    • 記錄時間、地點、跌倒原因與初步處理

  3. 評估與追蹤

    • 使用 跌倒危險因子評估量表 再評估

    • 安排相關檢查(X 光、抽血、血壓、血糖觀察)

    • 依傷勢調整護理計畫與照護頻率

  4. 分析跌倒案例

    • 召開跌倒事件討論,分析環境因素、藥物因素、病患狀況等

    • 更新跌倒防範計畫並教育醫護與家屬

  5. 後續處理與護理措施

    • 張貼 預防跌倒標誌、使用床欄、安排適當輔具

    • 教導病患如何安全上下床與行走

    • 視需要安排物理治療(下肢肌力訓練、平衡訓練)

此流程可搭配【住民跌倒防範及處理流程圖】視覺化張貼於護理站、護理之家牆面,便於同仁及家屬迅速掌握流程。


跌倒後護理重點與跌倒後處理

跌倒後三天內:

  • 冰敷患處 10-15 分鐘,每日數次,減少腫脹

  • 充分休息,避免提重物或劇烈運動

三天後:

  • 改以熱敷促進循環(每次 10-15 分鐘)

  • 進行下肢肌力復健(坐姿跨手抱胸、起立測試等)

如跌倒後有以下情況,應立即送醫:

  • 頭部外傷、大量出血

  • 無法站立或疑似骨折(髖部疼痛、無法走路)

  • 持續劇烈疼痛、四肢麻木

  • 意識改變或劇烈頭痛


跌倒案例分析與防範措施

【跌倒案例分析】指出:

  • 多數跌倒與夜間如廁、環境昏暗、地面濕滑有關。

  • 穿著不合腳拖鞋、未使用助行器是重要因素。

  • 部分患者因降壓藥或鎮靜劑導致姿勢性低血壓發生跌倒。

防範措施建議:
✅ 使用防滑地墊與足夠夜間照明
✅ 協助患者下床時使用助行器或步行器
✅ 穿著包覆性佳、止滑性好的鞋子
✅ 定期檢視服用藥物,必要時調整用藥
✅ 定期進行平衡與下肢肌力訓練
✅ 在床頭、廁所張貼 預防跌倒標誌


結語:跌倒預防靠評估與持續改善

跌倒是可預防的傷害事件。透過 跌倒危險因子評估量表、運用有效的 跌倒評估工具(如 Morse 跌倒評估量表)及持續追蹤與護理措施,可降低跌倒發生率與跌倒後併發症,提高長者生活品質與安全。

同時,醫護人員、照護機構與家屬應共同關注環境安全、藥物調整及下肢肌力維護,並依據【醫院跌倒處理流程】確實執行跌倒後處理,減少二次傷害,建立安全的長者生活環境。